最健全的爵士樂教育與推廣

Recent Posts Widget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2013 TISJA獲選前往日本甲陽音樂學院交流參訪之學員—石哲安(貝斯手)的心得筆記



能有參訪甲陽音樂學院的機會,我期待已久。從小喜歡聽日本音樂的我,一直想要見識這樣的音樂是如何「養成」。另一方面,以往常透過網路媒介,看到日本似乎有很多「天才」、「神人」。不禁也會擔心,這次擅闖叢林的我們,究竟能否有所理解與收穫呢?





第1 天抵達神戶,就對參訪行程充實的內容感到吃驚!台灣留學生代表─毅凡同學,當晚特別安排與日本學生的 Jam Session,以音樂語言進行最直接的交流。拎著樂器前往學校的路上,一想到未知的日本「強者」們,說實話真是嚇壞了!但既然大老遠來了,硬著頭皮也得上陣。經過幾首歌 Jam下來,甲陽的同學雖然並沒有特別「炫技」,但是各樂器無論 Solo或Comping 就是扎實、好聽、清楚、穩當,一出手就到位。無論是常見的 Standard或是比較進階的曲目,處理上不會讓人感覺哪些地方「草草了事」或「捉襟見肘」。簡單說就是一種「 Pro感」,讓我真切感受到實力明顯的差距。這次 Jam的日本同學大多才19~20歲,在甲陽頂多二年級 (甲陽一般本科為兩年制)。年紀輕輕能有這樣的聲音,除了持續大量的練習以外,也需要正確的練習方式才做得到!


會後透過毅凡翻譯,我們詢問了日本同學的練習方式。即便程度這麼好,基礎練習還是每天必練 (12調音階、和弦琶音…等,搭配各種速度 )。練習新曲子時會試著Transcribe一個版本的 Comping與Solo ,並盡量練到一模一樣。不僅如此,練習 Comping時,也要分析為什麼Solo這樣走的時候其他樂器會如此搭配。並且不只是節奏 or音符彈對打對就好,要連力度與音色都要練到一樣。合起來才會是完整的邏輯。有一位 Sax同學雖然才吹兩年,但Solo毫不生澀、通順有梗,詢問之下才知道每一首歌他都會挑喜歡的版本 Transcribe 2個Round 的Solo,並練到能跟 CD吹的一模一樣,之後再加入自己的即興,難怪聽起來如此扎實!




第2~4 天我們旁聽了許多甲陽的 Ensemble課程,校方也特別安排了一堂的樂器個別課程 (受寵若驚!) 。Ensemble的部分,旁聽了從初階的 Pops Ensemble,到中階的Latin Salsa Ensemble 、Jazz Ensemble、排行精選 Ensemble、以及進階的Mike Stern Ensemble 、Yellowjackets Ensemble..等。甲陽的 Ensemble課一堂只有1 小時又10分,上課的模式是老師當天會發一首新曲子的譜,播放原版本音樂 1~2次後同學就開始合奏(以及 Solo)。無論當天選了哪些困難、複雜的曲子,同學都要使勁跟上,在一小時內修正到「能聽、好聽」的程度。這也代表平常就要累積扎實的基本功,不然當場真的會完全反應不過來。我們去的時間剛好是新學期的第二週,各個團課都在起步階段,但並不會有「進度慢」的感覺。一上課就是演奏新的曲子,老師聽到有問題立刻提出修正,反覆操練 OK後就修正下一個問題。相對的,同學們也不能漫不經心「鬼打牆」重複那些已經修正過的錯誤,不然就會影響到整個團的運作。下課後同學再自行去研究原版、採譜,補上不足的地方。以我們聽到最進階的 Mike Stern Ensemble為例,當天合奏的曲子是 Mike Stern的One Liner ,節奏有多種變化,速度也由慢轉快,是一首頗難的曲子。但二年級的鼓手同學很迅速 Catch到原版的打法,Uptempo時也不含混。吉他手與 Bass手的Solo 也是立即上手不生澀。老師再針對一些橋段與力度、情緒等地方提出調整。一小時的團練演奏出來的成果,令我由衷覺得精彩、好聽。並不會因為是學生演奏就降低要求的水準。




看完了進階的班級,不禁也會好奇「剛入學的一年級生們,又是如何上課呢?」。剛好這次也有旁聽比較初階的 Pops Ensemble,組成以入學不久的一年級生居多。練習的曲目是 Sting的Every breath you take 。老師一上課就闡明「請不要認為流行樂 =簡單= 人人都能夠演奏,而要更用心去體會每一個樂句 Dynamic、音量的控制、與歌手主旋律之間的互動 …等等細節」。以旁聽者的角度,可以感受到這一班同學的樂器技巧並沒有學長們純熟,歌曲也簡單許多,但仍然非常專注的修正各種問題。雙吉他應該怎麼搭配、吉他的 Main Riff甚麼時候該強該弱、Bass的長短音應該怎麼搭配、鼓 Hi-Hat的穩定度、歌手進來的時候樂器該怎麼鋪陳,間奏的時候樂器又要怎麼呼應。短短一個小時後,真的聽得到整體的進步,聲響明顯不同!而不會因為歌曲簡單,就降低音樂性的要求。


這次的參訪除了旁聽Ensemble外,校方也特別安排了樂器個別課與爵士即興團體課讓我們參與。 Bass個別課的部分,是由資深的副學園長塩崎老師來授課。 30分鐘的個別課中,專精電 Bass老師的塩崎老師將甲陽主修電貝斯入學必練三個月的基礎練習項目盡數傳授。並針對我彈奏的 Attack、Touch ,運指的弱點也一針見血的提出要修正的地方。由於電 Bass是歷史較短的樂器,我學習的過程中有很多要點其實是眾說紛紜,老師能夠短短時間就準確的點出問題所在與改進的方法,真的能感受到將專業知識系統化傳授的功力,收穫非常多。爵士即興課的部分,美籍的 Conner老師讓我們直接上陣與他和日本學生進行跨國 Jam Session。雖然演奏的都是之前在台灣常見的曲目,但 Conner老師也特別點出:千萬不能小看 Rhythm Changes與Blues 這種基本的曲子。這些進行看似簡單,其實在每一個小節都可以替換不同的和聲,搭配起來更是有千萬種組合。不僅是 Solo的人要去發掘、使用各種不同和聲, Comping的各樂器也要能聽出Solo的人走到哪裡,進而跟上才行,絕對不是按譜演奏而已。


臨走前一天,則是New Park & Souza Lima兩間學校來甲陽進行大師 Clinic與招生說明會。New Park的 Ronan老師講解了一些練習Time Feel的方式。 Souza Lima的 Carlos 老師則是講解了巴西音樂的歷史與演變。




總歸這次的學習之旅,並沒有如同刻板印象一般,國外取經就能學到「 Magic Chord」、「Magic Scale 」或是「神奇大補丸教材」。日本同學也不是人人皆「天才」、「神人」,深刻的感受到他們真的是「苦練」 +「有效率在進步」,並且是用「不打折」的標準在要求自我,不會因為自己還在學習,就降低要求的水準。我得承認自己過往學習上多多少少有一種心態「我又不是大師,怎麼可能練的會這種歌」「這首歌那麼難,彈的六成像就不錯了吧」,但東扣一點、西扣一點的結果就是只會皮毛。忽略基礎的重要性,也限制自己進步的可能性。日本老師上課並沒有提供特別多「撇步」 or「招數」,大部份在TISJA、 Reunion Jam、霹靂團班… 等課程中也有提過。不同的是學習的態度,老師用始終如一的專業標準去要求同學,同學也努力去跟上、自己想辦法加強,畢竟「知易行難」。讓我想到TISJA時John Ruocco 老師曾說過「沒有甚麼叫做 Student Music,只有Good Music 跟Bad Music」、「對自己的音樂誠實」。原來如此啊,在學習的道路上,哪一國的道理都是一樣的。真的非常感謝這次能有機會看到音樂世界不同的樣貌。也祝福所有學習音樂的同學與朋友們,都能每天更加精進,追尋不分國界的「好聲音」!



2013 TISJA獲選前往日本甲陽音樂學院交流參訪之學員—蔡易成(鼓手)的心得筆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